英文名称:Classics of Chinese Tradition Culture and Academic 课程编号:
适用专业:非中文专业 学分数:1
一、课程性质
《国学经典》属于通识教育课程模块中的公共基础系列课程,是一门国学入门课程,适用于全校非中文专业。
二、课程理念
《国学经典》以古代经典文献(主要是先秦两汉)为对象,阐释国学文献构成的基本特点、国学思想的核心和多元性。旨在普及国学知识,提升国学素养,重塑民族自信,增强民族凝聚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人文素养的支持和不绝的动力,使学生自觉担负起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使命。
本课程的授课对象是非中文专业本科一年级学生。
《国学经典》课程以中国传统经、史、子、集各部类的经典文献及其思想文化为主线,所选篇目主要有《礼记》《论语》《左传》《史记》《老子》《庄子》及历代经典诗词文等。
基于以上原因,《国学经典》课程的教学理念主要有:
1、探究式学习。以问题为核心,鼓励学生自主讨论和自主学习,引导学生探究未知。
2、讲座式教学。
3、启发式教学。围绕经典设置问题,启发学生联系现实,思考经典的现实价值,具备重新阐释经典的能力。
4、知识和文化素养的综合评价。运用知识、文化两方面综合评价体制,在两个层次上考查学生的国学知识和人文素养的水平。
三、课程目标
总目标:通过介绍国学基础知识,使学生了解国学和国学经典的构成,了解对国人影响深远的思想和文化,使学生具备自觉追求高雅、仁善和礼义的能力,形成以崇德尚礼、尊师重道、博爱仁善为基本内容的人文素养。
分目标:
序 号 |
内容 单元 |
知识目标 |
能力目标 |
文化素质目标 |
01 |
第一单元(经) |
《礼记》《论语》的基本情况 |
能用客观的态度看待物质世界和社会;学会与人相处 |
形成仁善、中和、尊师重道等人文素养 |
02 |
第二单元(史) |
《左传》《史记》等概况 |
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客观冷静地分析处理问题 |
了解古代历史事件,培养客观理性分析能力 |
03 |
第三单元(子) |
《老子》《庄子》等基本情况 |
能够辩证地看待和分析事物 |
形成开阔旷达的心胸 |
04 |
第四单元(集) |
历代经典诗词文的解读和赏析 |
培养审美情趣和感悟能力 |
培养较高的文化文学素养 |
四、课程内容
第一单元
1、基础性内容
《论语》《礼记》概况。
2、提高性内容
《论语》《礼记》的主要思想及其影响。
3、拓展性内容
《论语》《礼记》中的仁善、中和及尊师重道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第二单元
1、基础性内容
《左传》《史记》简介
2、提高性内容
《左传》《史记》的价值及影响。
3、拓展性内容
历史观念和思维的培养。
第三单元
1、基础性内容
道家思想及《老子》《庄子》的基本情况。
2、提高性内容
《老子》《庄子》的主要思想观点。
3、拓展性内容
《老子》《庄子》思想的当代意义与价值。
第四单元
1、基础性内容
所选背诵篇目中诗词文串讲。
2、提高性内容
所选背诵篇目中诗词文的难点解读。
3、拓展性内容
对所选诗词文进行鉴赏。
五、课程实施
1、课时安排(理论教学课时、自主学习课时)
本课程总课时为16课时,其中8课时为理论教学课时,8课时为自主学习课时。
2、教学建议
(1)教学组织与形式
根据《国学经典》课程的性质和特点,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等情况,在教学中采用班级式集中授课为主,课外辅导、自主学习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教学形式。
(2)教学方法与手段
①本课程的教学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通过对国学经典原文的分析和讲解,把握经典的基础知识、思想核心及其在当下的价值和应用。
②本课程采用讲授法与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教学中突出启发式的课程教学理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
③运用多媒体和网络,使学生直观、形象地获取大量信息,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参与讨论,激发其学习积极性。
④借课堂提问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效果的检验。
(3)教学环境与策略
《国学经典》课程的全部内容制作成课件,与教学大纲、参考文献、备课教案、阅读资料等电子资料,免费向学生开放。课程讲授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大大增加了课堂信息量。
(4)能力培养方案
为了增强学生的国学知识,提升人文素养,使其具备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在能力培养方面主要有以下应对策略:
首先,教师主讲国学经典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探讨经典的思想,开启学生智慧。
其次,注重讨论、问题式教学。教师根据经典内容设置话题,注重问题的两面性。
再次,注重实践。引导学生关注当下社会,组织学生运用所学,分析社会中的一些典型现象和生活中的细节,使其在实践中领会国学及其经典的价值。
最后,鼓励学生增加经典的阅读量,以弥补因课时所限课堂阅读量少的不足。并将自主阅读与检查、辅导结合起来。
3、学业考核与评定
《国学经典》为考查课。该课程的考核采取N+2模式。其中N由课堂表现和随堂作业两项构成,2为课堂笔记和期末考试。期末考试统一采取上机考试形式,考核内容为指定背诵篇目。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前三项成绩作为辅助考核成绩,即分别完成课堂表现、随堂作业、课堂笔记三项考核才能获得上机考试资格。
六、教材建设、选用及参考书目
就全国范围来看,《国学经典》没有通用的教材。本课程采用自编教材《国学经典选读》(河北大学出版社,2012年)。该教材选编经史子集各部经典文献(节选),详加注释,配以导读,比较切合非中文专业学生的自学。
参考书目:
1、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
2、尚秉和《周易尚氏学》,中华书局,1980年5月。
3、周振甫《周易译注》,中华书局,1991年4月。
4、陈澔《礼记集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3月。
5、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9年10月。
6、邓球柏《论语通解》,长江出版社,1996年12月。
7、许慎《说文解字注》,中华书局,1963年12月。
8、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10月。
9、陆宗达《说文解字通论》,北京出版社,1981年10月。
10、王冰注,林亿补注《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学苑出版社,2004年6月。
11、郭霭春《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释》,1981年12月。
12、花山胜友著,李常传译《简易般若心经》,新潮社,1990年4月。
13、章太炎《国学略说》,上海文艺出版社,1921年1月。
14、钱穆《国学概论》,台湾商务印书馆,民国四十五年。
15、朱自清《经典常谈》,甘肃人民出版社,1986年9月。
16、邱燮友等编著《国学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6月。